转载自四川农业大学官网 https://news.sicau.edu.cn/info/1078/72654.htm 个人简介:冯秀琴,中共党员,四川峨眉山人,小麦所作物遗传育种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师从江千涛教授。硕士研究生期间共发表SCI论文4篇,其中第一作者发表在中科院TOP期刊论文1篇,共同第一作者发表在中科院TOP期刊论文1篇。担任小麦所2020级研究生副团支书。获2023年研究生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获奖名单,小麦研究所周永红教授团队完成的研究成果《小麦族多年生植物生物系统学研究》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二等奖,主要完成人包括周永红、颜济、沙莉娜、凡星、杨俊良、张海琴、杨瑞武、丁春邦、张利和郑有良等。 小麦族多年生植物在全球范围内有320种左右,广泛分布在温带和暖温带,也是高寒草原、草甸、荒漠等区域植被组成部分。因其
2023年6月19日,四川省农村科技发展中心邀请行业专家对小麦研究所主持完成的两项科技成果进行了第三方评价。专家组成员由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四川大学、四川省农科院、四川省作物学会、四川省种子站、内江市农业科学院和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行业专家组成。四川省农村科技发展中心主任王敬东主持会议。 第一完成人伍碧华教授对四川农业大学与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共同完成的“白皮高产多抗
转载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网站 http://www.moa.gov.cn/xw/zwdt/202306/t20230601_6429178.htm 本网讯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品种审定公告,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根据《种子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有关规定,审定通过了197个小麦新品种,又推出一批高产优质、绿色抗逆、专用特用小麦新品种,为全国小麦生产提供了更多的品种选择,更好
近日,我校小麦研究所凡星教授和草业科技学院沙莉娜副教授编著完成的《小麦族种质资源图册》正式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印刷发行,对于更好开展小麦研究、国家生物安全执法及科学普及等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 小麦族是重要的粮食(小麦、大麦等)、饲草(冰草、披碱草等)及生态维护利用植物(赖草、旱麦草等)的基因资源库,全世界约460种。由于物种数量繁多、地理分布广泛、生境习性多样、表观形态多变异、遗传多样性丰富
转载自四川农业大学主页:https://news.sicau.edu.cn/info/1078/72529.htm 据农业农村部品种审定公告第673号和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消息,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了197个小麦新品种,又推出一批高产优质、绿色抗逆、专用特用小麦新品种。在优质专用品种方面,达到弱筋标准的仅3个品种,均为四川省的育种单位选育,刘登才副校长团队选育的蜀麦114
转载自四川农业大学官网 https://news.sicau.edu.cn/info/1086/71557.htm 个人简介:柳欣,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作物遗传育种专业2020级博士研究生,师从张连全教授,主要从事蓝粒小麦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研究。在读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其中2篇发表在中科院2区TOP期刊);获得国家奖学金、一等学业奖学金、优秀学术成果三等奖、优秀研究生、优秀
转载自川观新闻 https://cbgc.scol.com.cn/news/4205230?from=iosapp&app_id=cbgc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文/图 小麦夏收工作逐渐迎来尾声。5月28日,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教授伍碧华依然在田间、实验室两头忙碌。指导田间地头小麦实收测产自不必说,伍碧华当前更重要的工作,是监督考种、统计数据,复盘上一个小麦生育期,小麦品种“蜀麦
转载自四川农村日报 https://4gnb.scol.com.cn/html/20230526/175506.html 一年了!“蜀麦 133”经过不同生态环境随机测产 这个国审小麦品种成绩亮眼 种植户杨广武看着丰收的小麦,露出喜悦的笑容。 品 种 身 份 证 品名:蜀麦133 优势:白粒高产、稳产、具有广适性,兼具抗冻、抗病、抗逆、抗穗发芽以及耐湿耐寒,是“全能型”小麦品种。 高光
转载自川观新闻APP https://cbgc.scol.com.cn/news/4196673?from=androidapp&app_id=cbgc&localTimeStamp=1684896393418 6台收割机同时启动的轰鸣,划破了绵竹市汉旺镇灵桥村清晨原本的宁静。5月22日,麦黄时节,灵桥村18组种粮大户杨广武看着自己种下的620亩新品种小麦“蜀麦133”迎来收获,心情
转载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网站 http://www.moa.gov.cn/xw/qg/202305/t20230530_6428965.htm 小麦夏收工作逐渐迎来尾声,5月28日,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教授伍碧华依然在田间、实验室为了“蜀麦133”两头忙碌。 “蜀麦133”在四川不同生态环境下的生产中随机测产,连年创高产,是迄今四川白粒小麦“高产桂冠”得主。作为去年唯一在长江上游冬麦区
转载自作物学报微信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bS2s6TLumftrcwMrxWWk_A 张蓝月1,**罗江陶2,**范超兰1李亚洲1姜博1陈雪1陈雪姣1袁中伟1甯顺腙1张连全3刘登才3,*郝明1,* 1 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四川温江6111302 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四川锦江6100663 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温江
文字图片转载自四川乡村品牌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C7ahUcpb8tJbfBNhvnqJJQ 视频转载自四川网络广播电视台 https://www.sctv.com/column/detail?programmeId=3677&programmeName=%E9%97%AE%E6%82%A8%E6%89%80%E2%80%9C%EF%BC%9F
2023 年 5 月 6 日至 9 日,“2022全国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研讨会暨第十五届青年学术论坛”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华南国家植物园召开,来自全国各地植物系统与进化以及相关领域的80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我校张海琴教授、吴丹丹讲师、陈晨博士研究生等师生参加了此次大会。 本次会议以“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绿色发展”为主题,共设置了6个分会场开展学术交流,旨在展示我国系统与进化
转载自央视影音 https://app.cctv.com/special/m/livevod/index.html?guid=2db9bff91f324284b67c9cd2bb20fdf2&vtype=2&vsetId=C1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