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所介绍 > 小麦所简介 >

小麦研究所

Triticeae Research Institute

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是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专业研究机构。1984年成立于都江堰,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搬迁到成都校区。目前在职教职工47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7人。共有专职教学科研人员25人,教学科研辅助人员18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1人,获得国外博士学位2人,19人具有国外留学经历。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首批人选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4人,天府万人计划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5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5人,四川省“天府峨眉计划”3人。

研究所成立以来,全面系统考察、收集和征集我国和世界范围的小麦族资源, 建立了国内外完善的小麦族种质资源基因库和标本室。目前共保存了世界范围的小麦族30属400余种万余份小麦族种质资源,完成了30属364种5063份标本的数字化,包括模式标本29份。建立了3个新属,发现了13个新种。根据建立的小麦族分类新体系,出版了《小麦族生物系统学》专著1-5卷,涵盖30个属464个物种。同时,为了更好利用小麦外源物种资源,重点围绕小麦族属种进化生物学、基因资源发掘、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等进行研究,每年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相关研究论文50篇左右。利用发掘的优异资源,培育了川农16、良麦2号、良麦3号、良麦4号、蜀麦375、蜀麦482、蜀麦51、蜀麦969、滇麦1号、蜀麦921、蜀麦126、蜀麦137、滇麦2号、蜀麦580、蜀麦133、蜀麦830、滇麦4号、滇麦5号、滇麦6号、蜀麦691、滇麦7号、蜀麦114、蜀麦1675、蜀麦1613、蜀麦1671、蜀麦1868、蜀麦1862和川农1号饲草麦等小麦新品种和川中鹅观草、川引鹅观草、川西肃草等国审牧草新品种。

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2项。其中, “小麦高产、抗锈的优良种质资源‘繁六’及姊妹系”获得1990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主持),“小麦族种质资源研究”获得200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主持),“小麦种质资源重要育种性状的评价与创新利用”获得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参与),5项成果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主持,1999、2006、2011、2016年;主研,2020年)。

1988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已毕业博士163名,其中2篇博士学位论文分获2003和2004年度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小麦特异种质资源分子生物学研究;山羊草物种高分子量麦谷蛋白基因的分子克隆),3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得2008,2009,2010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小麦族猬草属植物基因组组成及其分类地位研究;小麦异源六倍化过程及其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小麦种子蛋白及赤霉病抗性相关基因的分子鉴定)。近年来,先后有一大批博士生及硕士毕业生,获国家留学基金会资助在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比利时、日本等国家的高校或科研机构进行联合培养及攻读博士学位。

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于1991年4月19日视察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 对研究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