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所目前共有教职工28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8人,获得国外博士学位2人,20人具有国外留学经历。
师资方面,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首批人选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4人,国家“神农英才计划”青年英才1人,四川省“天府青城计划”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7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5人,四川省“天府峨眉计划”3人。
1.研究团队及特色优势
重点围绕小麦族生物系统学、基因资源发掘、种质资源创新与育种利用等开展研究工作。据此,组建了三个研究团队:1)小麦族系统学与资源利用研究团队:主要开展小麦族系统与进化、小麦族资源评价与创新两个方向研究;2)小麦细胞遗传与染色体工程育种团队:主要开展远缘杂交和异源多倍化遗传学、外源基因利用新技术研制、人工合成小麦育种利用三个方向研究;3)小麦重要性状基因鉴定及育种利用团队:主要开展小麦育种性状基因定位、功能基因的分子机理、优异基因资源育种利用三个方向研究。
目前,小麦族生物系统学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人工合成小麦创制与利用领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2.研究方向
1)小麦族生物系统学与资源创新利用:聚焦小麦族物种的系统进化关系,发掘和利用小麦族特异基因资源,进行新材料创制及牧草新品种选育。通过不断强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继续保持国际领先地位。
2)小麦细胞遗传与染色体工程育种:围绕小麦远缘杂交转移利用外源基因的难题,开展远缘杂交和异源多倍化遗传学、外源基因利用关键技术和染色体全基因组渗入育种的系统研究。
3)小麦重要性状基因鉴定及育种利用:针对西南麦区生产的实际问题,结合区域发展战略需求,围绕小麦重要育种性状基因发掘、分子机理解析,发展分子育种技术,选育优异、专用新品种。
3.研究内容
方向一:小麦族生物系统学与资源创新利用
对小麦族植物进行生物系统学研究,阐明物种间亲缘关系、基因组组成、系统演化关系;对小麦族植物资源进行创新与利用研究,发掘优良基因,创制育种新材料,选育牧草新品种。
方向二:小麦细胞遗传与染色体工程育种
围绕远缘杂交和异源多倍化过程进行研究,为外源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及实践范例。主要进行两方面工作:一是系统深入同源重组的全基因组渗入研究。二是研究单个染色体操作为基础的资源利用技术。
方向三:小麦重要性状基因鉴定及育种利用
针对西南麦区特殊生态环境下小麦生产的主要问题,发掘调控小麦产量、抗病、抗逆等相关的重要基因,并深入解析分子机制。通过分子育种结合常规育种技术,培育出适应西南片区生态条件的高产、多抗、优质的小麦专用品种。
附拔尖人才清单
长江学者特岗学者:王际睿 |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郑有良、周永红、刘登才、魏育明 |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刘登才、魏育明、颜泽洪、王际睿 |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郑有良、周永红、刘登才、魏育明 |
霍英东教育基金获得者:王际睿 |
国家“神农英才计划”青年英才:康厚扬 |
四川“天府青城计划”领军人才:刘登才 |
四川“天府青城计划”农业大师:魏育明 |
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郑有良、周永红、刘登才、魏育明、王际睿、康厚扬、彭远英 |
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郑有良、刘登才、魏育明、颜泽洪、王际睿 |
四川省“天府峨眉计划”:黄林、许强、董慧雪 |
四川省教学名师:周永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