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户杨广武看着丰收的小麦,露出喜悦的笑容。
品 种 身 份 证
品名:蜀麦133
优势:白粒高产、稳产、具有广适性,兼具抗冻、抗病、抗逆、抗穗发芽以及耐湿耐寒,是“全能型”小麦品种。
高光时刻:2022年5月20日,农业农村部公布179个通过国家审定的小麦品种,四川省3个小麦品种入选,“蜀麦133”名列其中。这是自2003年“川农16”入选国审品种19年后,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迎来的第二个国审小麦品种。
主持育成者: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伍碧华教授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文/图
6台收割机同时启动的轰鸣,划破了绵竹市汉旺镇灵桥村清晨原本的宁静。5月22日,麦黄时节,灵桥村18组种粮大户杨广武看着自己种下的 620 亩新品种小麦“蜀麦133”迎来收获,心情有些激动。
“去年10月28日机械播种的情形好像还在眼前,一转眼就要收获了。”杨广武告诉记者,他自行种植的田块,栽培管理措施与当地大面积生产一致,被随机选为四川省生物育种重大科技专项绿色高效品种“蜀麦133”百亩连片高产示范验收会和深丘-平原双重生态区“蜀麦133”大面积生产现场(绵竹)百亩连片产量验收会点位。当天,四川省种子站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现场验收。
当从验收专家组组长、四川省种子站研究员梁南山口中,听到“109亩实收籽粒66522公斤、折标准亩产556.7公斤”的测产数据时,杨广武咧开嘴,笑容朴实,但他对这个结果并不意外。作为一名时刻关注农作物品种更新的“行家”种植户,他知道这是诞生于国内小麦生态环境最复杂多样的麦区——长江上游麦区,是具有突破性意义的白粒小麦新品种。
绵竹市农业农村局农技站站长魏先瑜介绍,试验田所在的生态区域,年平均气温较低,年降雨量偏高,阴雨天多,日照偏少,风也较大;而且小面积测产折算出550公斤以上产量很常见,但按照百亩连片大面积测产来说,这个成绩难能可贵。
去年 5 月,农业农村部公布179个通过国家审定的小麦品种,四川省3个小麦品种入选,“蜀麦133”名列其中。该品种的主持育成者、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伍碧华教授告诉记者,“蜀麦133”经过不同生态环境下的随机测产,都有亮眼表现。
除了在德阳-丘陵平原生态区达到亩产量556.7公斤外,今年,成都平原稻茬麦生态区“蜀麦133”亩产量达到608.7公斤;去年绵阳丘陵旱地生态区平均亩产达到608.3公斤,单个地块最高亩产达642.2公斤。
近年来极端异常天气频发,不少小麦受干旱、热害、霜冻和雨水湿害影响较大,而“蜀麦133”却生长如常,鲜见白粒小麦成熟期久经雨水穗发芽的致命问题。这让验收专家组成员、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处研究员何希德对该品种给出高度认可。
事实上,“蜀麦133”在省级和国家级试验以及多年的生产应用中,都稳定地表现出高抗条锈病,中抗赤霉病,以及较好的抗白粉病、叶锈病特性,具有很强的耐湿、抗旱性,以及抗雪冻、霜冻和倒春寒性,较强的抗倒伏能力以及抗穗发芽能力,优异的茎叶持绿性使其不仅具有很长的光合功能期,而且在灌浆中后期具有很强的抗高温逼熟能力和抗早衰能力。这些优异特性使得“蜀麦133”能够达到高产并且具有出色的稳产和广适性。
“在下一个小麦生育期,我打算在专家老师的指导下,调整病虫害防治思路,让水肥管理更加科学,让好品种在配套技术加持下,达到亩产量 600 公斤以上的目标。”杨广武信心十足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