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条锈病是威胁全球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由于病原菌生理小种不断变异进化,导致已有的抗病基因相继失效。因此不断发掘抗病新基因,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控该病害绿色高效的途径。
近日,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康厚扬研究组在《Plant, Cell & Environment》发表了题为“Fine Mapping of the All‐Stage Stripe Rust Resistance Gene Yr4EL and Its Utilization in Wheat Resistance Breeding”的研究论文,成功将野生种质资源四倍体长穗偃麦草的全生育期抗条锈病新基因Yr4EL精细定位至1.8 Mb区间并对候选基因进行分析,通过染色体工程技术培育出携带Yr4EL的易位系材料,该易位系全生育期高抗条锈病且无明显的连锁累赘,为小麦抗条锈病育种提供了宝贵基因资源和育种材料。

一、4E染色体易位(缺失)系创制
团队前期研究发现四倍体长穗偃麦草4E染色体携带全生育期抗条锈病基因Yr4EL。通过60Co-γ辐射、ph1b基因诱导同源重组和双单体着丝粒断裂融合三种技术,成功创制140株4E染色体变异单株,涵盖缺失、易位和插入等90种不同类型4E染色体结构变异,包含20个4E染色体缺失系,14个4E染色体大片段易位系,19个4E染色体整臂易位系,10个4E染色体插入系,27个4E染色体端部小片段易位系(图1)。

二、Yr4EL精细定位
对24株具有单一染色体变异类型的单株进行苗期条锈病鉴定,所有携带4E染色体短臂的单株高感条锈病而携带长臂的单株高抗条锈病。其中,4EL端部小片段易位系T4DS·4DL-4EL和T5AS·5AL-4EL高抗条锈病而4EL端部缺失系T4ES·4EL-5AL和Del4E-13高感条锈病(图2)。
根据二倍体长穗偃麦草参考基因组开发59对4E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并对15个典型易位(缺失)系进行分子标记分析,构建了由15个bin组成的高分辨率4E染色体物理图谱, 4E染色体短臂包含6个bin(bin1-bin6),长臂包含9个不同的bin(bin7-bin15), 15个bin对应参考基因组不同的区间大小(图3)。基于物理图谱、细胞学和表型鉴定,最终将Yr4EL定位到bin14,对应二倍体长穗偃麦草参考基因组4EL染色体末端1.8Mb(610.2-612.0 Mb)区间(图2-4)。



三、Yr4EL候选基因分析
基于二倍体长穗偃麦草参考基因组,Yr4EL定位区间内共有38个高可信度基因。转录组测序数据显示其中有16个基因表达,5个基因(Tel4E01G642200,Tel4E01G644300,Tel4E01G644400,Tel4E01G646300和Tel4E01G646500)存在抗病相关结构,分别编码含WD重复序列蛋白、含锌指CCCH结构域蛋白、含CC跨膜结构域蛋白、Trihelix家族转录因子和F_box LRR蛋白。
进一步利用这5个基因与114个小麦族中已克隆抗病基因的蛋白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5个基因均与已克隆的抗病基因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图5)。对5个基因在接菌后不同时期进行qRT-PCR验证,发现5个基因在接菌前后均能正常表达,部分基因能够响应病原菌调控(图6)。后续将利用突变体测序技术对候选基因进行进一步验证。


四、Yr4EL育种应用价值
对抗条锈病易位系T4DS·4EL连续自交获得的高代材料K24-125进行农艺性状的评估,K24-125不仅抗条锈病表现稳定,还在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分蘖数等关键产量性状上优于亲本,无明显遗传累赘(图7)。

该研究不仅成功挖掘了新的全生育期抗条锈病基因Yr4EL,明确了其定位区间和候选基因,更实现了从“基因发掘”到“育种转移”的同步推进;将有效丰富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库,为培育持久抗病、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