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正文 >

“共享科研”来了!60多位专家齐聚温江麦田,共享18种小麦新材料成果

作者:   审稿人:刁圣轩     时间: 2022-04-27 点击次数:


转载自:四川农村日报

https://cbgc.scol.com.cn/news/3478522?from=androidapp&app_id=cbgc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都 文/图


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种业振兴创新攻关,深入实施农作物及畜禽育种攻关计划。由川农大牵头承担的“十四五”麦类育种攻关项目,创新“双顶交-两段选择”渗入育种技术,在小麦育种领域取得明显成效。其中,通过相关技术提高了产量等多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改良效率,先后育成蜀麦969、蜀麦830、蜀麦580、蜀麦114、蜀麦1675、蜀麦 1868 等小麦新品种。此外,川农大还与山东农大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导入野生节节麦的抗条锈病基因YrAS2388,育成唯一含该基因的小麦品种蜀麦1675。

“这个新材料首先以地方品种开县罗汉麦和中国春为遗传背景,与秦岭黑麦杂交,获得代换系,同时创制出了含Pm56基因的抗白粉病优良株系。”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副教授郝明介绍。

“这是引进南京农大具赤霉病抗性小麦-大赖草附加系 07G173与 自 育 优 良 品 系2012A42杂交、回交、自交而得,具有多分蘖、高穗容量、抗赤霉病等特征。”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教授陈国跃说。

黄林介绍小麦新材料研究情况。


4月16日,四川农业大学的小麦育种专家在田间悉心向到场的育种专家介绍各自最新研制的小麦育种新材料。“蜀麦 830-R3 这个新材料与蜀麦830具有近似似株叶型,含 Yr18, Yr36, Yr28以及未确定的抗条锈病基因,高抗条锈病。”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副教授黄林介绍。

当天,“新技术新材料展示与共享”(川农站)现场会议在温江区四川农业大学科研基地开展,来自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 60余位小麦育种专家齐聚一堂,交流探讨并选择心仪的小麦新材料。

刘登才介绍新材料的创制技术。


18种新材料“天赋异禀”

在一片片划分整齐的小麦田中,各式各样的小麦长势不一,株型有高有矮,颜色有深有浅。“这是不同的基因决定的性状,其中隐藏的诸如抗病、高产、抗倒伏等优异性状对于育种专家和小麦产业发展意义重大。”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刘登才告诉记者。

小麦育种专家、省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朱华忠得知川农大举办小麦新材料共享现场会后格外激动。当天,在听取川农大专家介绍新材料的特性后,他采集3株左右的小麦麦穗,放入防水袋中,并做好行间坐标记录。“在川农大老师介绍这一材料有何种性状后,我通过观察植株株型、高矮、灌浆程度等进一步了解它的田间表现,再来决定是否将其带回去用于之后的育种工作。”朱华忠说。

小麦育种专家朱华忠(左1)和任勇(左2)交流新材料育种应用。


“冰草P染色体和大赖草渗入的那两个改良新材料我非常感兴趣。”说话间,小麦育种专家、绵阳农科院副院长任勇采集下陈国跃创制的2个小麦新材料。任勇告诉记者,这两个新材料或许产量不是特别高,但它们的外源基因和某些性状,对于育种工作者后续的育种工作,尤其是拓宽育种背景、丰富遗传资源等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当天,川农大育种专家共展示了18种小麦新材料,共同点主要集中在高产、穗大、分蘖强、抗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等方面。朱华忠和任勇最终从18种小麦新材料中分别带回了10余份和7份育种材料。


“共享”新材料 助力小麦育种

在现场,记者听到育种专家提及最多的词便是“共享”。

“这个活动让育种专家看到了我省最前沿的小麦新材料,通过将基础研究与育种应用结合起来,对于后续我省小麦育种研究,培育出更好的小麦品种具有共享意义。”收获10余份小麦新材料,朱华忠如获珍宝。他告诉记者,所谓最前沿,即川农大小麦育种专家通过筛选出优质的基因,转入到小麦当中,以改变小麦的抗病性等,并进行相关成果的共享和交流,让育种专家看到小麦基因的更多可能。

陈国跃(中)向育种专家介绍团队创制的新材料情况。


然而这样的机会并不多见。“过去也有单位间的小麦品种材料交流,但范围比较窄。”任勇介绍,“常规品种之间的杂交,在遗传资源和遗传背景方面是比较有限的。而通过新材料的导入,在这个过程当中或许会研制出某个突破性的材料,产生常规品种之间杂交无法比拟的效果。”

“新材料的应用,使命在于培育优质小麦品种。”朱华忠介绍,通过川农大育种专家的转育,我们采集到它的种子,下半年将其作为育种材料播种,到明年春天开花的时候,进行杂交授粉,杂交后代里面会出现含有该优异基因的材料,再通过育种者对优良目标性状基因进行多年的育种选择实验,进而培育成可以大规模推广的品种。

“大家的目标是为了培育出更优质的小麦品种,希望各单位早点将新材料用起来,在育种中早点发挥其作用。”刘登才告诉记者,过去培育一个小麦新品种需要十多年的时间,今天通过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的共享,效率将有所提升,也将达到品种更全面、性能更好的效果。

 

上一篇:四川隆平高科种业有限公司领导来所洽谈小麦品种转化合作

下一篇:四川省小麦新品种试验田间考察组来所考察2022年区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