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四川农村日报
https://cbgc.scol.com.cn/news/5024776?0=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佳 邱莉 文/图
五月,“天府粮仓”麦浪翻滚,又到了收获的季节,机器收割的“嚯嚯”声,和着麦香飘至远方。
测产,对于大众来说或许是个陌生的词汇,却是种业从业者们绕不过去的话题。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如果把品种选育比作十年寒窗,测产就是那一场场关乎成名的考试了,注定会给品种选育者、推广者和种植者留下难忘的记忆。
采访中,本报记者捕捉了小麦测产中的一些画面,希望通过这些镜头,向辛勤奋战在种业一线的从业者们致敬。
镜头二:李中华与他的“1868”号草帽
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选育出来的小麦品种,经品种审定后,要走向广大农户手中,还需进行良种繁育、示范推广。
在四川,市场上众多的种业公司即是良种繁育和推广主导力量,因此,5月9日,记者随专家到崇州市隆兴镇黎坝村采访测产的间歇,将镜头对准频频露面的四川天宇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中华。
正在接受测产的这款“蜀麦1868”,是成都市农业农村局评定的主导品种,也是这家企业的主推品种。
“记者,看到那块“蜀麦1868”的招牌没,等我站好,麻烦帮我拍张照片,我发给公司的新老客户们。”在黎坝村长江上游优质粮油中试熟化基地,李中华戴上了一顶草帽。
趁他走向麦田,本报记者仔细端详起这顶草帽来:整个外观像一朵盛开的鲜花,外侧帽沿上赫然印着“蜀麦1868”几个字,“花瓣”与“花瓣”之间有折痕,还能像雨伞一样收起来。
艳阳高照,眼看李中华已经就位,记者按下了快门。
李中华在“蜀麦1868”试验田里。
种业公司要推广所代理的小麦新品种,通过印有品种名称的草帽、雨伞、横幅等进行宣传,其实非常常见。而四川种业公司多以中小企业为主,这些公司往往面临宣传资金、人才方面的压力,有时候企业老总也会主动站出来,为推广的品种“背书”。
拍完照,我们随专家们回到测产现场,基地里的小麦早已一片金黄,似乎预示着今年会有一个好收成,细心的种植大户,还将田坎边的小麦向里侧压,以免收割机收的时候割不到。
行走之际,两台收割机先后下田,很快就收割了10余亩,李中华又跟着专家们查看小麦水分测量和小麦称重,忙得不亦乐乎。
李中华(右二)和专家们戴上“1868”草帽。
年年跟着测产,从来没有了解过“蜀麦1868”后面这串数字是什么意思?在等待测产结果的间歇,记者向“蜀麦1868”选育者、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副教授郝明提出了这个问题。
“这个数字是有规律的,18代表2018年,68代表是2018年参加我们单位统一比较试验中的第68号材料。我们单位每年统一从全所征集89个材料,进行比较筛选试验。”他说。
当然,从材料定型编号到通过审定为品种,后面还要经历相当漫长的过程。就“蜀麦1868”而言,历经了3年复合杂交和5年两段筛选,获得42个稳定株系,再通过2年评估和1年单位统一品比,其中一个株系被定型为“蜀麦1868”,随后又参加了2年四川省区试和1年的生产试验,才通过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