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正文 >

用好“指挥棒”,“麦玉”的双赢之道找到了

作者: 刁圣轩   审稿人:魏育明     时间: 2024-05-20 点击次数:


转载自:四川农村日报

https://cbgc.scol.com.cn/news/5010849?from=androidapp&app_id=cbgc&subject_type=5&subject_id=1987&localTimeStamp=1716118476532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文/图


开栏语

立夏之后,四川夏粮油规模收割有序进行,秋粮播栽进入冲刺,我省进入夏粮抢收与秋粮抢种的“双抢”高峰期。

在良田中,寻找四川人的“松弛感”,本报推出《天府粮仓的“油麦感”》系列策划报道,记者行走“双抢”一线,聚焦小麦、油菜两大作物,感受在粮油扩面积、提单产,推动良田、良机、良种、良法、良制“五良融合”背景下的麦香、油香,记录所思所感,挖掘天府粮仓夏粮油丰收背后的“油麦感”。

麦玉轮作是四川省旱地主要栽培模式,眼下正是小麦抢收、玉米播种的关键时期。在同一块田里,小麦和玉米两茬作物同时实现高产,可能吗?

5月16日,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省麦类、玉米创新团队主办,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梓潼县农业农村局承办的麦玉两熟周年丰产增效全程机械化协同技术(以下简称“麦玉周年丰产技术”)现场观摩会在绵阳市梓潼县长卿镇召开。带着这个疑问,记者前往观摩会现场求证。

麦玉周年丰产技术是在小麦、玉米两个省级创新团队协同攻关下,共同探索出的一项创新技术。该技术不追求单茬作物的极致单产,而是以周年丰产增效为目标,目前该技术连续两年入选四川省主推技术。

座谈会现场。

破解茬口衔接难题

早熟高产小麦是关键

“经过多年的示范推广,示范点麦玉周年亩产量达到1292公斤,较传统耕作方式增产14.6%以上,生产效率提升56%以上,亩均增收263元以上。”这是记者在观摩会现场了解到的信息。

这是否意味着,小麦和玉米两茬作物都实现了最高产?四川玉米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黄玉碧表示,“这是两茬作物在品种和技术上相互适应的理想结果,虽然达不到各自最高产量,但实现了更高的周年两熟总产量。”

“茬口衔接是周年丰产的关键。”四川麦类创新团队岗位专家、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所长魏育明指出,以前专家们都是追求单茬作物的高产,育种专家们以追求高产品种为目标,栽培专家们则选择高产品种来研究配套技术。“如果不兼顾后茬作物,选出来的品种往往生育期偏长,从而会挤占后茬作物的生育时间。”

在麦玉轮作模式中,小麦收割到玉米播种的茬口衔接是关键。玉米需要尽可能早播,以减少夏季高温的不利影响,同时获得更长的生育时间,产量就会更高。黄玉碧指出,“这就要求小麦成熟期尽量提前,在5月上旬前收获比较适宜。”

观摩会现场。

如何协调早产与高产之间的矛盾?魏育明表示,并非没有办法解决,“可以从播期更早、灌浆速度更快的思路,来选育高产的早熟小麦品种。”

周年运筹是该技术的核心。在这根“指挥棒”下,两茬作物分别在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割,经过反复调试组合,以实现两者共赢,达到最佳的周年产量。播种时间、成熟期的改变,进一步会影响品种选择和技术细节。

提质增效

全程机械化是大势所趋

经过创新团队的不断优化,“该技术集成了麦玉两熟净作、全程机械化、绿色优质高效多抗宜机品种等关键技术,在梓潼、三台等地开展了多年试验示范、推广应用,实现了小麦玉米周年协同增产。”据玉米创新团队岗位专家、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何丹现场介绍,“下一步,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将继续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省市县联动,做好该技术在川北夏播玉米区的示范推广。

小麦收割机、旋耕灭茬机、玉米播种机,观摩会现场,数台不同类型的农机依次驶过同一片麦田,现场演示麦玉全程机械化中的关键环节。不一会的功夫,一片金色的麦田从土地上消失,同时地下数公分深度处,均匀地播下了玉米种子。这是麦玉全程机械化生产中的常见场景。

观摩会现场演示全程机械化。

作为示范户,梓潼县种粮大户黄开胜提前享受到了这项技术成果的红利。5月16日,他的400亩麦田已基本收割完毕。“一般来说,我这里的小麦平均亩产能达到500公斤以上,玉米亩产能达到600公斤以上。今年的收成,比去年还好。”他最深的体会是,“必须要实现机械化,工人太难请了。”

目前,四川玉米种植面积达2800万亩,其中绝大部分在丘陵山区。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宜机化改造、社会化服务等推动下,四川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持续提升至约47%,但仍远低于全国90%的水平。

进一步提升机械化率势在必行,玉米创新团队岗位专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袁继超指出,“还要注重农机与农艺融合,比如当前玉米地机耕以旋耕为主,旋耕深度不足,导致作物根层浅,可以结合深耕等。”

“不同创新团队之间的创新、协作很重要,希望在更多的团队之间推广,比如肉牛和饲草团队之间,水稻和油菜团队之间等。”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副处长郭志星指出,创新团队还要争做产业科技革命的引领者和产业变革的推动者,起好“产-政”“产-学”纽带作用,主动适应产业发展新要求,推动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做足从“1到10”的增量。



 

上一篇:亩产超590公斤!“蜀麦133”完成连片实收百亩测产

下一篇:亩产605.60公斤!小麦新品种测产 交出亮眼“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