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正文 >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完成日喀则地区麦类作物多样性调查

作者:   审稿人:刘宇娇     时间: 2019-09-20 点击次数:



      青藏高原是世界“第三级”,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由一系列巨大的山系、河谷和湖盆组成,自然环境复杂,地形地貌多样,造就许多以麦类作物为主的碎片化农业生态系统。麦类作物随海拔增加的生长繁育状况如何?与麦类作物伴生的野生近缘种群多样性如何?以及由此构成的农业生态系统存在怎样的关系?是本次考察的重点。

        为执行“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项目,20199月由四川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甘肃省农科院、西藏农牧科学院、宜宾学院等单位组成联合科考队在西藏日喀则地区对“农田生态系统与粮食安全”专题进行为期14天的科学考察与研究工作。中央电视台919日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报道专题科考工作。期间,以我所小麦族系统学与资源利用项目组领导的科考分队对高原农田区域麦类作物及其近缘野生植物多样性进行了细致地考察。 

        考察队克服高原缺氧、生活不便等困难,收集了从海拔3900到4600米高山农田麦区5个4m×8m的样方和3个100m×100m样线资料,并对高山农田麦区不同麦类植物群落类型进行调查。最终获得麦类植物标本和种子材料共400号,其中小麦野生近缘物种垂穗披碱草(Campeiostachys nutans)和赖草(Leymus secalinus)居群材料各50份。考察发现,垂穗披碱草和赖草种群多样性程度低、种内形态分化相对较小,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常与青稞、小麦、油菜等作物伴生形成片状高大植株;而在冰川草甸区通过鸟类、动物或风进行传粉和种子扩散,容易形成矮小类似“天空岛”植被景观。

        此次考察深入分析藏南农田生态系统麦类作物的多样性状况,以期对高原麦类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整合全球麦类野生近缘植物的数据资料可探究高山麦类野生近缘植物分布格局的形成以及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上一篇:小麦所召开人才培养工作调研座谈会

下一篇:【专家风采】颜济:大家气象 高山仰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