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育成品种 > 正文 >

川农16(2002年四川审定 2003年国家审定)

作者:   审稿人:     时间: 2002-10-08 点击次数:


 

  

品种培育人:郑有良,兰秀锦,魏育明,刘登才,周永红,颜泽洪,颜济,杨俊良,侯永翠,王志容


选育过程: 1990年4月,课题组选用小麦品种川育12(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选育,1992年通过审定的高产、优质小麦品种)作母本,以我们创制的穗数型高产优质小麦新种质87-422为父本杂交。1991年杂种F1表现优异。1992年,从F2群体中选择优异单株。以后每年连续自交并结合夏繁加代,于1998年获得遗传、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超高产新品系98-1231。1998-1999年度0.1亩大区对比试验中表现突出, 次年提交省区试。2002年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川农16”。2003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


品种简介及系谱:川农16是集高产、稳产、优质等优点于一体的突破性小麦新品种,创造了四川小麦区试产量的高产记录,创制的独特理想株型解决了在光照不足条件下的有效穗数难以提高的难题。川农16是2002年国家“十五”农作物首批后补助8个小麦新品种之一,列入国家重点推广计划, 2005年获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资助。川农16是目前长江上游小麦区试对照品种。该品种为“川育12 × 87-422”系谱法选育而成,87-422系谱为“荆阿57 ×((Alondra × 783-5918)× (983-高加索 × 繁七))”。春性,穗层整齐,株叶型好,幼苗半直立,生长势旺,株高60-85cm,成熟落黄好;分蘖强,成穗率高,具有较弱的光补偿点,有效穗达26-35万,最高接近39万以上;红粒,半角质,千粒重40-45克,长方穗,白壳,长芒,穗粒数30-50,易脱粒;全生育期180-190天;一般亩产350-400公斤,最高可达500公斤以上。植保所鉴定结果为为中抗条锈病,同时中抗白粉病和感赤霉病.
  川农16在四川省区试中两年平均比对照增产14.26%,是四川小麦区试产量突破500公斤/亩的第一个小麦新品种,也创造了四川小麦区试产量的高产记录,在国家区试中两年平均比对照增产12.70%,具“高产”特性;在四川省两年区试的24个试验点全部增产,在国家区试40个点种有34个点增产,适应性广,具“稳产”特性;该品种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多年多点测试,平均容重774克/升,粗蛋白12%,湿面筋20%,沉降值17.1ml,面团形成时间2.0分钟,稳定时间1.6分钟。品质达国家优质弱筋专用型标准,具“优质”特性。


选育经验:长江上游麦区阴雨多湿、云雾多、日照少的生态条件下,提高亩有效穗数比较困难,选育的小麦新品种主要是穗重型和穗数穗重并重型品种,缺乏穗数型小麦高产品种。为了选育穗数型高产小麦新品种,我们用自己创制的分蘖能力极强的含黑麦外源基因的小麦材料87-422为亲本,与四川主推品种川育12杂交,在分离世代连续选择分蘖能力强的优异单株,并结合夏繁加代,育成具特异优良株型、分蘖力强的优质、高产、抗病的含黑麦外源基因的穗数型小麦新品种。该品种的突出特征表现在集秆矮,分蘖强,成穗率高,具有较弱的光补偿点(有效穗达26-35万,最高接近39万以上)等特性聚为一体,使其能在四川等长江上游地区多雨、寡照的条件下提高亩有效穗,从而提高产量及广泛适应性。同时,将选育适合长江上游小麦生产的气候条件的弱筋优质小麦为一个育种目标。选育的川农16按照国家标准GB/T17893-1999所规定的品质标准,川农16在品质方面是优质弱筋小麦。


新品种的推广和栽培技术:适宜于长江上游(四川, 重庆, 贵州, 云南, 汉中)冬麦区。播种要求:10月底到11月初播种。该品种分蘖力强,成穗率高,一般要求适当稀播。用种量一般6-8公斤/亩,基本苗12万/亩左右。条播6-8寸或点播3 x 7寸。施肥:纯氮10-12公斤/亩,适当施用磷钾肥,重施底肥,多用有机肥。田间管理:及时除草和防治病虫害。该品种为常规小麦品种,在种子生产中应严格去杂去劣,收获贮藏时防止机械与人为混杂。

 

 

上一篇:良麦2号(2004年四川审定)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