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培育人:舒焕麟,郑有良,代寿芬,兰秀锦,周永红,刘登才,魏育明
选育过程: 1999年4月,在杂交组合“绵阳93-7/92R141”的F2中选择株高80厘米左右,株形松散的高抗条锈和白粉病株为母本,以引进育种中间材料绵阳96-324(引自绵阳市农科所,高感条锈和白粉病,株高88厘米左右,株形紧凑,农艺性状优)为父本杂交,采用系谱法经6年7世代(2004年在四川农业大学小麦所夏繁加代)选育稳定成系。2003-2004年度和2004-2005年度在都江堰市四川农业大学小麦所进行品比试验,尤以第二年表现突出,综合农艺性状优良;次年提交省区试。2008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蜀麦482”。2009年获得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资助。
品种简介及系谱:该品种组合为“(绵阳93-7/92R141)F2/绵阳96-324”,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绵阳93-7、92R141及绵阳96-324俱为育种中间材料。绵阳93-7引自绵阳市农科所,高感条锈病;92R141为小麦-簇毛麦易位系,高抗白粉病和条锈病,引自南京农业大学;绵阳96-324为绵阳26(原代号90-309)的姊妹系90-310(其长相、抗病性和品质特征等与绵阳26颇为相似)衍生的育种材料,高感条锈和白粉病,株高88厘米左右,株形紧凑。春性,幼苗直立,分蘖力强,株高82厘米左右,穗层整齐,转色落黄好;穗锥形,小穗数25-27个,长芒,白壳;籽粒红色、卵形、半角质,腹沟浅、饱满,千粒重43克左右;全生育期185天左右;一般亩产370-400公斤,最高可达500公斤以上。2007年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品质测定:容重平均805克/升,粗蛋白含量平均15.366%,湿面筋平均30.8%,沉降值平均52.0毫升,稳定时间平均7.3分。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2006年度结果为:高抗条锈病,高抗白粉病,中感赤霉病;2007年度结果为:中抗条锈病,高感白粉病,中感赤霉病。
选育经验:四川地区由于多阴天、少日照、湿度大、条锈病和白粉病危害严重,在抗病基础上,或侧重大穗或适当兼顾多穗的不拘一格的选育方案都可一试。针对92R141具有高抗白粉病及条锈病的特点,兼具大穗及株形松散等优缺点,选用生育期较早,农艺性状较好的四川小麦育种中间材料,采用杂交育种方法,以期获得适合四川生态特点的抗病丰产重组体。为此采用了连续杂交的手段,即对一次杂交的分离后代着意选择抗病矮秆株与株形紧凑的绵阳96-324进行杂交。选育在诱发材料SY95-71创造的条锈病和白粉病严重发生并按较高密度种植的条件下进行,根据系谱法特点加强高代选育以充分发掘优良组合分离世代的剩余变异。“蜀麦482”属于该组合衍生的多穗型小麦品种。
新品种的推广和栽培技术:适宜四川平坝和丘陵地区冬麦区种植。播种要求:10月底到11月初播种。播种量每亩基本苗12-15万。施肥:纯氮6—8公斤/亩,氮、磷、钾肥配合使用比例为8:7:7,重底早追。田间管理:及时除草和防治病虫害。该品种为常规小麦品种,在种子生产中应严格去杂去劣,收获贮藏时防止机械与人为混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