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姓名 |
专业 |
校内导师 |
留学单位 |
期限(月) |
留学身份 |
2023年(3人) |
|||||
丁金金 |
作物遗传育种 |
江千涛 |
英国约翰·英尼斯中心 |
12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严露曦 |
作物遗传育种 |
刘登才 |
法国农业、食品和环境研究院 |
24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谭可楠 |
农艺与种业 |
祁鹏飞 |
德国莱布尼茨植物遗传和作物研究所 |
48 |
攻读博士学位 |
2022年(5人) |
|||||
李聪 |
作物遗传育种 |
兰秀锦 |
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 |
24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杨巽喆 |
植物学 |
周永红 |
西澳大学 |
12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杨修 |
植物学 |
周永红 |
塞恩斯伯里实验室 |
24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左媛媛 |
作物遗传育种 |
颜泽洪 |
悉尼大学 |
24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陈晨 |
植物学 |
张海琴 |
悉尼大学 |
24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2021年(6人) |
|||||
谢蝶 |
作物遗传育种 |
刘登才 |
德国明斯特大学 |
24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柳欣 |
作物遗传育种 |
张连全 |
瑞典哥德堡大学 |
24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龙黎 |
作物遗传育种 |
陈国跃 |
英国约翰·英尼斯中心塞恩斯伯里实验室 |
24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王昱琦 |
作物遗传育种 |
康厚扬 |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 |
24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刘彩虹 |
作物遗传育种 |
魏育明 |
美国普渡大学 |
24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李代艳 |
作物遗传育种 |
康厚扬 |
德国莱布尼茨植物遗传和作物研究所 |
24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2020年(5人) |
|||||
柴松岳 |
植物学 |
周永红 |
澳大利亚默多克大学 |
24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谭露 |
植物学 |
周永红 |
西班牙塞维利亚大学 |
12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宫希 |
作物遗传育种 |
祁鹏飞 |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 |
36 |
攻读博士学位 |
郑柯 |
作物遗传育种 |
刘登才 |
德国明斯特大学 |
48 |
攻读博士学位 |
钟昱阳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袁中伟 |
日本文部省博士生项目 |
48 |
攻读博士学位 |
2019年(9人) |
|||||
陈宁 |
遗传学 |
凡星 |
加拿大圣玛丽大学 |
12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杨凡 |
植物学 |
周永红 |
澳大利亚默多克大学 |
24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程怡然 |
植物学 |
周永红 |
德国波鸿大学 |
24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王超 |
植物学 |
周永红 |
澳大利亚西澳大学 |
24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刘小娟 |
作物遗传育种 |
张连全 |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 |
24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姚方杰 |
作物遗传育种 |
陈国跃 |
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 |
24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易滢瑾 |
作物遗传育种 |
刘登才 |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
24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郭祯儒 |
作物遗传育种 |
郑有良 |
美国普渡大学 |
24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朱泓静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袁中伟 |
日本千叶大学 |
48 |
攻读博士学位 |
2018年(7人) |
|||||
杨希兰 |
作物遗传育种 |
刘亚西 |
比利时根特大学 |
48 |
攻读博士学位 |
罗伟 |
作物遗传育种 |
兰秀锦 |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 |
24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张琴 |
作物遗传育种 |
王际睿 |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 |
24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杨强 |
作物遗传育种 |
江千涛 |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 |
24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李代艳 |
作物遗传育种 |
康厚杨 |
德国莱布尼茨植物遗传和作物研究所 |
24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王琰 |
作物遗传育种 |
郑有良 |
英国洛桑研究所 |
24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郭晓江 |
作物遗传育种 |
王际睿 |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
24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2017年(7人) |
|||||
蒋喻林 |
植物学 |
周永红 |
美国康奈尔大学 |
24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周红 |
作物遗传育种 |
郑有良 |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 |
24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赵军 |
作物遗传育种 |
陈国跃 |
加拿大农业和农业食品部 |
24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刘佳 |
作物遗传育种 |
伍碧华 |
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 |
12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张亚洲 |
作物遗传育种 |
魏育明 |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
24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徐彬杰 |
作物遗传育种 |
魏育明 |
美国普渡大学 |
24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陈刚 |
作物遗传育种 |
张连全 |
日本千叶大学 |
48 |
攻读博士学位 |
2016年(8人) |
|||||
雷映霞 |
植物学 |
张海琴 |
美国威斯康辛麦迪逊分校 |
12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汪晓璐 |
植物学 |
周永红 |
美国康奈尔大学 |
24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叶雪玲 |
作物遗传育种 |
郑有良 |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 |
24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郑亭 |
作物遗传育种 |
郑有良 |
澳大利亚默多克大学 |
15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吴丹丹 |
植物学 |
周永红 |
德国莱布尼茨植物遗传和作物研究所 |
24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李洪雨 |
作物遗传育种 |
张连全 |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 |
24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李增林 |
作物遗传育种 |
张连全 |
德国弗赖堡大学 |
48 |
攻读博士学位 |
周露 |
作物遗传育种 |
陈国跃 |
荷兰格罗宁根大学 |
48 |
攻读博士学位 |
2015年(9人) |
|||||
盛华金 |
植物学 |
周永红 |
美国康奈尔大学 |
24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杨财容 |
植物学 |
周永红 |
加拿大渥太华大学 |
24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蒋云峰 |
作物遗传育种 |
郑有良 |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 |
24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曾德英 |
作物遗传育种 |
刘登才 |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 |
24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程宇坤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魏育明 |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
24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魏真真 |
作物遗传育种 |
祁鹏飞 |
以色列海法大学 |
48 |
攻读博士学位 |
高 尚 |
作物遗传育种 |
郑有良 |
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 |
48 |
攻读博士学位 |
曾小雪 |
作物遗传育种 |
刘登才 |
日本文部省博士生项目 |
48 |
攻读博士学位 |
周萍萍 |
作物遗传育种 |
彭远英 |
加拿大农业及农业食品部 |
12 |
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
2014年(6人) |
|||||
胡信坤 |
作物遗传育种 |
颜泽洪 |
加拿大农业部东部谷物和油料种子研究中心 |
24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颜红海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魏育明 |
加拿大农业部东部谷物和油料种子研究中心 |
24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董贞贞 |
作物遗传育种 |
周永红 |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
18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张晓伟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魏育明 |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 |
24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刘淼 |
作物遗传育种 |
刘登才 |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 |
24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刘宇娇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王际睿 |
加拿大农业部东部谷物和油料种子研究中心 |
12 |
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
2013年(1人) |
|||||
刘诗航 |
作物遗传育种 |
郑有良 |
美国德州农工大学 |
24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2012年(4人) |
|||||
陈时盛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魏育明 |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
24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苟璐璐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魏育明 |
加拿大农业部东部谷物和油料种子研究中心 |
18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马建 |
作物遗传育种 |
郑有良 |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 |
24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黄林 |
作物遗传育种 |
刘登才 |
以色列海法大学 |
48 |
博士研究生 |
2011年(6人) |
|||||
冯俊彦 |
作物遗传育种 |
郑有良 |
美国农业部 |
24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韩畅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颜泽洪 |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 |
24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张亮 |
作物遗传育种 |
刘登才 |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 |
24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刘洁 |
作物遗传育种 |
郑有良 |
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 |
48 |
博士研究生 |
谢全 |
作物遗传育种 |
周永红 |
英国诺丁汉大学 |
36 |
博士研究生 |
孙晓欢 |
作物遗传育种 |
魏育明 |
比利时根特大学 |
48 |
博士研究生 |
2010年(7人) |
|||||
陈华 |
作物遗传育种 |
魏育明 |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 |
48 |
博士研究生 |
余泓漾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郑有良 |
英国诺丁汉大学 |
36 |
博士研究生 |
王峰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郑有良 |
比利时根特大学 |
48 |
博士研究生 |
郑科 |
作物遗传育种 |
郑有良 |
加拿大农业部 |
24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赵欢 |
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 |
周永红 |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 |
24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罗小梅 |
作物遗传育种 |
周永红 |
加拿大农业部 |
24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陈光登 |
作物遗传育种 |
郑有良 |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 |
24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2009年(8人) |
|||||
陈谦 |
作物遗传育种 |
周永红 |
加拿大农业部 |
18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王益 |
作物遗传育种 |
周永红 |
加拿大农业部 |
24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张丽 |
作物遗传育种 |
刘登才 |
加拿大农业部 |
24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龙翔宇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郑有良 |
加拿大农业部 |
12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廖进秋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周永红 |
加拿大农业部 |
24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曾云超 |
作物遗传育种 |
郑有良 |
澳大利亚西澳大学 |
24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李伟滔 |
作物遗传育种 |
魏育明 |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 |
18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黄燕 |
植物学 |
周永红 |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
48 |
博士研究生 |
2008年(8人) |
|||||
甯顺腙 |
作物遗传育种 |
刘登才 |
日本千叶大学 |
48 |
博士研究生 |
曾建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周永红 |
加拿大农业部东部谷物油料种子研究中心 |
12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杨友伟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刘登才 |
加拿大农业部东部谷物油料种子研究中心 |
24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董攀 |
作物遗传育种 |
郑有良 |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 |
12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祁鹏飞 |
作物遗传育种 |
郑有良 |
加拿大农业部东部谷物油料种子研究中心 |
15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陈庆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郑有良 |
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 |
24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刘亚西 |
作物遗传育种 |
郑有良 |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 |
12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陈兴 |
作物遗传育种 |
郑有良 |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 |
12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2007年(2人) |
|||||
江千涛 |
作物遗传育种 |
刘登才 |
加拿大农业部列桥研究中心 |
12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彭远英 |
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
周永红 |
加拿大农业部东部谷物油料种子研究中心 |
12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