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 正文 >

面向品种创新的基因发掘策略

作者: 郝明   审稿人:魏育明     时间: 2024-02-22 点击次数:


面对全球人口持续增加、气候变化、资源约束等重大挑战,作物育种不但要瞄准增加产量潜力的目标,而且要注重品种对气候变化的耐受性以及环境的可持续性。充分挖掘利用各种基因资源,优化品种基因型,推动品种创新,势在必行。但是,目前基因发掘与品种创新存在明显脱节,急需寻找解决方案。

近日,四川农业大学刘登才教授在The Crop Journal在线发表了题为“Towards cultivar-oriented gene discovery for better crops”的综述文章,作者回顾了引起基因发掘与品种创新“脱节”的几个常见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关建议。

由于遗传研究材料的产量水平落后于育种亲本、遗传分析不重视群体评价、试验环境缺乏代表性等原因,忽视了对所鉴定基因育种应用潜力的有效评价,导致基因发掘与品种创新“脱节”。作物的产量性状非常复杂,且作物整个生命周期内每天的生长状态都可能最终影响产量。作物生长受到基因间及其与环境的复杂动态互作影响,基因表达受到时空和环境变化影响。因此,有理由认为,任何影响作物生长状态的基因都可能与产量有关,至少在某些情况下会影响产量。产量遗传的复杂性可以用2017提出的全基因(omnigenic,omni=all)模型解释,该模型最初用于阐释人类复杂性状,后来应用到其它生物的复杂性状研究。

从有利于育种的角度,作者提出基因发掘有必要以育种为导向,即采用“品种创新为导向的基因发掘”策略(cultivar-oriented gene discovery,COGD),其包括三个核心标准(图1):一是试验材料的产量应达到或接近当前推广品种的水平;二是试验条件和田间管理能够反映当地目前的生产状况;三是利用统一的田间表型鉴定平台提高表型数据可比性、通用性和再利用性。该平台保持相对一致的试验条件、鉴定方法及标准化的试验记录,类似于品种区域试验平台。该平台整合遗传、育种、农学等学科研究人员,形成从基因到品种的转化联盟,推动遗传研究和品种创新。

图1 COGD的三个核心标准

 

上一篇:七个穗结构相关性状的共定位位点在普通小麦中表现出良好的育种应用价值

下一篇:抗条锈病小麦-四倍体长穗偃麦草4EL易位系创制,鉴定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