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成果 > 正文 >

2011年四川省科学技术技术奖一等奖

作者:   审稿人:     时间: 2014-09-18 点击次数:




获奖名称小麦重要育种目标性状基因的鉴定与利用



完 成 人:郑有良、刘登才、魏育明、张连全、王际睿、颜泽洪、陈国跃、代寿芬、江千涛




成果简介

本项目将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深入地开展了小麦重要性状基因的标记、定位、克隆、转基因以及材料创制和育种利用研究。 (1).标记了4个抗条锈病新基因、2个休眠基因和1个源于野生节节麦的穗发芽抗性基因,成功鉴定出16个在各个组织及不同胁迫环境下表达量均相对稳定的内参基因。 (2).定位了54个农艺及产量相关性状、34个耐湿、3个抗穗发芽和8个抗仓储害虫的QTL位点。获得30个赤霉病抗性、9个穗发芽抗性和种子休眠性的MQTL位点。 (3).克隆了14个可表达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基因和5个不表达的Ay和By基因;克隆得到120条低分子量谷蛋白基因序列,开发出9个基因特异性标记;克隆得到81条α-醇溶蛋白基因序列,发现10个新型基因,成功开发11个6D染色体特异的SNP标记;克隆得到175条γ-醇溶蛋白基因序列和62条完整的ω--醇溶蛋白基因编码序列。克隆得到1388条小麦抗虫α-淀粉酶抑制因子基因编码序列,将WDAI编码基因定位在3BS和3DS上,发现水分因子作为主要选择压力导致WMAI、WDAI基因多样性。 (4).明确了四倍体小麦-节节麦杂种染色体自然加倍现象受四倍体小麦的未减数配子基因控制,创制了102个六倍体新小麦,设计了在六倍体小麦水平检测未减数配子小麦基因型的简便方法,设计了synDH群体构建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建立新DH系311个,创制了14个新型的缺体-四体。 (5).建立了小麦成熟胚高频率再生体系,成功地获得了4个基因的12个转基因株系。创制出一批特异新材料,选育出一批优良小麦新品系,培育了3个小麦新品种。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4项。

在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和中国等22个国家的49种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6篇,其中SCI收录论文75篇,有部分期刊在相应学科领域的SCI期刊中名列前茅。我们发表的研究结果已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有些结果被一些国际著名期刊或国际上最近出版的专著引用,共有30篇论文被SCI引用97次,平均每篇文章引用3.2次,单篇文章最高引用达13次。选育新品种3个,累计推广191.6万亩,共增产小麦5439万公斤,新增社会经济效益8975万元。本研究创制的新材料,已发放至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成都生物研究所、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四川省多家等单位,用于遗传学和育种研究。培养毕业博士23名,其中2篇博士学位论文分别于2009和2010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本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国际合作与交流及人才队伍的快速成长。


 

上一篇:2013年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下一篇:2006年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