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正文 >

科技赋能“天府粮仓”建设,四川小麦春管一线见闻

作者: 刁圣轩   审稿人:魏育明     时间: 2025-02-17 点击次数:


转载自:川观新闻

https://cbgc.scol.com.cn/news/5974070?from=androidapp&app_id=cbgc&localTimeStamp=1739701870973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雨水节气临近,四川900余万亩小麦即将进入孕穗关键期。2月14日,四川省小麦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刘登才教授带领专家团队深入成都平原小麦主产区,在田间地头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技会诊”。

在崇州市水木北部环线的新茨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麦田里,绿油油的麦苗长势喜人。专家们俯身查看苗情后,与合作社负责人何卫东展开对话:“播种密度是否合理?”“群体结构是否科学?”“倒伏风险如何防控?”针对种植户关心的产量目标、肥水管理等核心问题,团队专家逐一开出“科技处方”。

四川省小麦创新团队调研成都平原小麦生产情况。受访者供图

“当前正值产量形成关键窗口期,必须精准施策。”四川农业大学樊高琼教授现场支招,“旺长田块需持续控旺,叶色淡的田块应及时追施穗肥。”郝明副教授补充提醒,随着气温回升,要特别警惕蚜虫、红蜘蛛、锈病、白粉病以及赤霉病的发生和防控。

科技赋能的成效在崇州市隆兴镇万亩粮食综合示范基地得到印证。采用智能精量播种技术的麦田里,均匀的株行距与整齐的群体长势得到专家认可。“通过药剂拌种和精量播种技术,每亩用种量减少了,出苗率反而提升了。”种粮大户杨福明说。

“今年小麦生产暴露出一些传统痛点问题。比如播种量大、用肥多,遇到今年雨水好,出现叶片重、倒伏风险大的问题等,同时还要面对暖冬与倒春寒交织的气候挑战。”如何应对?刘登才教授指出我省小麦产业转型方向,科研攻关需聚焦“耐密抗倒、抽穗期与气候发展趋势高度匹配”等关键点进行育种,同时注重“增密减氮后肥料的科学运筹、化控抗倒以及强化春季综合管理防病虫攻大穗”等关键技术措施的落实。他还建议,科研团队要深入解析大户的实践经验,将“土办法”转化为可推广的“金标准”。尽快将创新成果注入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为西南麦区粮食安全提供硬核支撑。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三位国内外小麦知名专家来访我校开展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