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正文 >

颜济先生与小麦研究工作者座谈

作者:   审稿人:     时间: 2017-03-23 点击次数:


3月20日下午,颜济先生与小麦研究所和农学院生态研究所的小麦研究工作者,就四川早熟、小麦株型育种、治学等问题进行了讨论。颜济先生为大家讲述四川小麦栽培耕作制度变更历史。在抗战前,四川种植以“成都光头”为代表的地方品种,该品种与“中国春”非常类似。抗战时期,金善宝等老先生将南大2419、矮立多等引进了四川;同时,在四川也开始自育工作,选育了川辐麦等品种。当时的品种,通常在霜降前播种。后来,通过全省范围内大量的基础调查资料,掌握了四川条锈病的发生传播特点。为了减少冬前感染和越冬条锈菌数量,降低倒春寒风险,同时满足多熟制需求,选育了以 “繁六”为代表的小麦品种,并将播期推迟至立冬左右。通过播期调整及多个抗条锈病基因的聚合应用,实现四川长达20多年没有发生条锈病大流行。因此,除了考虑耕作栽培制度,熟期的调整也需要考虑条锈病流行的潜在风险等因素。

颜济先生结合自己对多个作物的器官形态建成对比观察,设计了小麦理想株型。作物不同于自然界分布的物种,作物无种间竞争,但存在强烈的个体竞争,而且作物强调个别器官并收获个别器官,即育种的畸态性。考虑到小麦目前种植条件下,其有效分蘖是非常有限的,例如播种20万粒种子,可能有效穗仅25万,因此,用寡分蘖避免无效分蘖,2粒左右/小穗保证籽粒大小均匀,多小穗增加籽粒数量,强的支撑根避免倒伏等是一些重要的育种目标。同时,结合玉米的驯化历史,他认为:“在作物中,玉米的株型是最理想的”。

颜济先生还和在座的研究人员分享了自己从事科学研究70余年的经验经历。他谈到创新对于人类文明历史进程的重要性,传承创造及利用知识是人类不同于其它生物的关键所在,是人类进步的关键所在,因此知识分子应肩负起传承、创造、利用知识的崇高使命。颜济先生告诫大家戒骄戒躁、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为“崇高使命”奋斗。

 

上一篇:小麦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西南联合体专家一行到我所崇州试验基地考察

下一篇:小麦所工会获评2016年度工会教代会工作先进单位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