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是我国小麦种植大省,主产区位于四川盆地、安宁河流域以及与之接壤的青藏高原东缘。近年来由于小麦核心的栽培技术和品种的改进,四川小麦主产区亩产量在逐步增加,极大的增强了小麦种植的积极性。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小麦扬花期遇梅雨季节,以及耕作方法和农业经营主体的改变,四川省赤霉病流行风险已显著增大,其所带来的产量损失,严重挫伤种植户的积极性。小麦赤霉病是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其主要致病菌是亚洲镰刀菌和禾谷镰刀菌的复合菌株。小麦感染赤霉病后,不仅会造成产量损失,同时籽粒会积累多种真菌毒素,严重威胁我省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
为此,2021年和2022年,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张亚洲博士和李卓同学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彭云良研究员、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伍玲研究员、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邓清燕博士、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周强副研究员合作对四川小麦主产区(攀枝花市、西昌市、成都市、德阳市、绵阳市、广元市、南充市、内江市、遂宁市、达州市和巴中市等超过50个代表性生产点与科研试验点)种植的小麦品种、及其赤霉病病情和致病菌进行调研。
2021年我省赤霉病大暴发,未防治田块平均病穗率高达到100%,正确防治田块平均病穗率也超过10%以上,给全省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2022年,四川盆地西部的成都市,西北部的德阳市和绵阳市在小麦扬花期雨水较少,发病较轻。四川盆地北部丘陵地区的南充市和广元市,以及四川盆地东南部的内江市小麦扬花期雨水丰富,赤霉病发病较重。生产中,由于我省各地政府重视,赤霉病得到正确药剂防控,结合抗性小麦品种种植,整体病田率普遍低于1%,正确防治田块平均病穗率低于5%。致病菌调查结果显示,德阳市和绵阳市均已出现抗性菌株。“川麦1247”、“蜀麦133”、蜀麦830、“蜀麦1868”、“科成麦6号”和“内麦416”等品种赤霉病抗性较好,但遇适宜赤霉病发生天气,仍需加强药剂防控。选育中抗乃至高抗的小麦品种,迫在眉睫。
四川盆地西南方向的西昌市和攀枝花市,小麦成熟期未与梅雨季节相遇,气候干旱,以及麦秆回收用于牲畜饲料,田间病原菌基数降低,两年赤霉病未见发生。
依据上述调研结果,提出以下四方面建议:首先,加强农业科研人员、推广人员和种植户之间的联系,及时且科学防控赤霉病;其次,积极开展赤霉病调研、致病菌分离和耐药性试验,为小麦生产提供适宜的复合药剂;第三,针对病菌发育条件和病害流行规律,推广早熟品种,并及时收获,使得小麦扬花期避开赤霉病易发生的梅雨季节;最后,提高品种审定中的赤霉病抗性标准,挖掘适宜我省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新材料,抓紧培育中及以上的抗性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