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正文 >

春分时节为何要为麦田施加水肥?丨天工开问㊼

作者: 刁圣轩   审稿人:江千涛     时间: 2024-03-27 点击次数:


转载自:封面新闻

https://m.thecover.cn/news_details.html?eid=hA1YsMdjNZGH90qSdq8Jkw==&channelId=null&timestamp=1711456197211

封面新闻记者 谭羽清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好景在春耕。近日,小麦春耕刚刚迎来了关键时间节点——春分,常言道:“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春分麦起身,水肥要紧跟”。

趁此时节,封面新闻记者近日专访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副所长江千涛教授,了解近期小麦生长情况、麦田田间管理要点及相关技术发展方向。

当下四川小麦长势好 种植面积进一步回升

小麦是世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四川,小麦也是主要的口粮作物。由于阴雨天较多、日照较少的盆地气候,四川适宜生产优质弱筋小麦。这类小麦不仅适用于制作担担面这样的特色面食,还是很好的酿酒原料,特别是在白酒制曲过程中,全部采用小麦,“四川的小麦品质与我们四川盛产优质白酒也有一定的关系。”

春日的麦田

据江千涛介绍,从2021年开始,四川小麦种植面积处于逐步回升状态,“今年达到了900万亩左右,在生产上,我们的小麦则处于恢复回升的状态。”

“今年四川小麦的长势很好。”作为成都市农业科技服务团崇州市小春作物团团长,江千涛会关注负责地区小麦从生长到收获的全生长周期,协助当地做好小麦生产,近期他看到,今年春分前后气候较为适宜,当下小麦们整体处于蓬勃生长的状态。

此外,江千涛还表示,当下已经有许多现代技术投入到了四川的麦田管理中,例如利用无人机为小麦喷洒液体肥料和农药,“这大幅提升了农业工作的效率。以前人工打农药时,一个人打两三亩地要花费一上午时间,但有了无人机,几分钟就能完成。粗略估算,相比传统手段,无人机的投用,能把这方面的成本至少节约50%。而且这还能解决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春分时节为何要为麦田施加水肥?

“春分麦起身,水肥要紧跟。”采访中,江千涛也提到了这句农谚,并科普了其中的原因。

他解释,春分来临,昼夜平分,这也意味着气温开始回升,小麦从返青期进入拔节期。所谓返青期就是随着气温回升小麦叶片由青紫色转为青绿色的时期,拔节期则由小麦茎的节间产生第一节开始,在这一时期小麦会快速生长。

而在拔节期的初始阶段,可以看到小麦的叶子开始收拢并倾斜,由叶片的叶鞘包在一起所形成的“伪茎”也变得更直,“躺倒”的小麦好似慢慢“站了起来”。于是,这一阶段又被称为小麦的起身期,也就是农谚中的“麦起身”。

因此,春分时节“小麦起身”也可以视为麦苗进入快速生长发育时期的重要节点,“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肥料和水分都需要跟上,来满足小麦的快速生长需求,以促进它们的生长,为最终高产奠定物质条件。所以这个时期的田间管理是非常关键的。”

春分“护麦”两大要点:适量水肥、预防冻害

那么,该如何做好春分时节的田间管理呢?管理的重心又应该放在哪?江千涛建议,一方面要做好田间水肥的适量供给,一方面则需要防止冻害的发生。

“我们应该综合考虑土壤情况、底肥的使用量、小麦生长状况等因素,来进行水肥供应。”江千涛解释,虽然春分时小麦进入了快速生长发育时期,对养分的需求很大,农户需要对田地补充肥料,但不同地区甚至田块的土壤肥力可能都是不一样的,比如有的田地本身就更为贫瘠、有的田地被施过底肥等,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肥料的用量。

对田地的补水工作则要根据土壤的墒情,即含水量来规划,“首先是需要观察土壤的干湿程度,然后还要考虑近期乃至前期小麦播种以后的整体降雨情况,结合这些来综合判断,决定是否进行补水以及补水量等。”

此外,因为春分前后气温虽然回升了,但并不稳定,时常会发生“倒春寒”,所以在此时预防小麦遭遇冻害也尤为重要,“当温度升高时,小麦可能会抽穗扬花,随之遇到低温冻害,就会导致花粉败育,无法结实。所以冻害的危害是比较大的。这个时期,小麦的生长很快,但对于低温冻害的防御能力较弱,比苗期的时候防御能力还要差很多。”不过,只要做好灌溉、施肥工作,通常也可以帮助小麦增强抵抗冻害的能力。

未来田间管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谈到小麦春分前后田间管理相关技术的发展方向,江千涛回答道:“实际上,不光是春分前后麦田的田间管理,所有作物全生育期的田间管理技术都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进步。”

在江千涛看来,作物田间管理的技术发展有两个突出方向,其一是机械化程度的进一步普及。因为当下农村青壮年人口流失,能下田干活的老年人也越来越少了,面临劳动力缺乏的问题,我国田地未来大部分或将由农业合作社统一管理和耕作,这必然就需要实现机械化。

“现在许多地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都在不断发展壮大,有上千亩规模的专合社也很多了。我认为要推动这个工作,它的核心基础就是机械化,从种到收的全程机械化,基本上一个人就能管理1000亩小麦田,这样可以节约人力,实现节本增收。”

智能化应用是江千涛认为的田间管理技术发展的另一突出方向,“随着5G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结合,我们作物田间的生长监测,完全可以通过智能化的设施来自动进行。”

他表示,比如可以通过无人机或田间巡回设施搭载的光谱相机,去扫描、分析叶片的光谱,判断作物生长状况和养分的含量,了解它们需要补充哪些肥料,或者检测田间的病虫害等,“这些都可以实现一体化、智慧化的自动监测,乃至处理。专合社的工作人员在手机上就可以监控每块田地的生产情况,也可以通过手机,控制田间的设备进行补水、施肥、喷洒农药等。”


 

上一篇:研究所召开党委理论中心组(扩大)学习会暨全面从严治党会

下一篇:英国约翰因纳斯研究中心专家应邀来校作学术交流